1、國標委發布電動汽車非車載傳導式充電機與電池管理系統之間的通信協議一致性測試
電動汽車資源網了解到,國家標準委10月14日發布2017年第26號中國國家標準公告,本次共批準《電動汽車非車載傳導式充電機與電池管理系統之間的通信協議一致性測試》等425項國家標準,其中涉及十多項新能源汽車行業標準,包括《電動汽車的術語》、《電動汽車 能量消耗率和續駛里程 試驗方法》、《純電動貨車 技術條件》、《燃料電池電動汽車 加氫槍》等。
《電動汽車非車載傳導式充電機與電池管理系統之間的通信協議一致性測試》規定了電動汽車非車載傳導式充電機與電池管理系統之間的通信協議一致性測試要求、一致性測試系統以及一致性測試內容。(來源:電動汽車資源網)
2、特銳德發布”汽車充電網”與“新能源微網”雙向融合系統,開啟新能源新時代
2017年10月15日,由青島特銳德電氣股份有限公司主辦的”汽車充電網”與“新能源微網”雙向融合發布會在中國新能源生態科技館隆重舉行,來自電網、汽車充電以及新能源微網等領域的300多位專家及專業人士共同見證了特銳德“汽車充電網”與“新能源微網”雙向融合系統的發布,該系統實現能量雙向流動、多能柔性互補。對此,專家代表在會上給予高度評價,表示特銳德該系統綜合技術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電動汽車充電群管群控并與微網控制與電網互動技術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作為創業板第一股(300001),特銳德經過發展積淀,目前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箱式電力設備研發、生產基地,世界最大新能源汽車充電網生態公司和中國最具創新力的能源管理公司。此次特銳德”汽車充電網”與“新能源微網”雙向融合發布會將開啟一個能源新時代,并引領全球能源互聯網的發展。
對此,特銳德董事長于德翔指出,電動汽車作為移動式儲能的重要載體,將成為這場以新能源變革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最佳引領。隨著充放電技術的實現,電動汽車的屬性將被重新定義,其中三分之一載人、三分之一載數據、三分之一載新能源。但是,在電動汽車充電方面,目前大部分以傳統充電樁無序充電為首的技術路線,只會繼續加大電能峰谷差距,造成電力不平衡。預計2030年,中國將有8000萬輛電動汽車,每天的充放電量將達到30億度,占50%以上的用電負荷將給電網帶來極大壓力。因此,特銳德提出了建立面向2020-2030年的汽車充放電網發展方向,利用充電網的群管群控、有序充電進行削峰填谷,減少棄風棄光現象,提高新能源電利用率,讓新能源車用上新能源電。
特銳德此次發布的“汽車充電網”與“新能源微網”雙向融合系統,將使相對獨立的電動汽車和新能源微網產生交互。會上,特銳德副總裁周君對此進行了詳細解讀,并指出這一系統的應用可有效降低園區新能源微網建設成本約30%、綜合運行成本20%~30%,同時讓電動汽車和多能箱變成為儲能和能源柔性自治的重要載體,實現用戶側就地消納多種能源,從而優化能源,保護環境。
其中世界領先的新能源微網系統(新能源微網箱變)是創新實現雙向配網、分布式光伏風電、智慧儲能、電動汽車充放電、電熱轉換等多能源交互管理的多源系統。具備能量路由、交直柔混網、并離網切換、供需側管控、電網友好交互、全景信息融合等多功能于一體的能量魔方,是一個能夠實現自我控制、保護和管理的自治系統,既可以與外部電網并網運行,也可以孤網自治運行,具有工廠化、智能化、模塊化、集成化四大優勢特點,尤其是強大的系統集成優勢,將變電、配電、充電、光伏、儲能等多種功能模塊高度集成于一臺箱變中,是降低用戶綜合投資成本的關鍵。
當規模化電動汽車成為移動儲能載體,人類可以通過充電網的互聯互通實現與新能源微網的能源共享,這一全新的智能微電網生態系統將重新定義未來,并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引領能源發展,重新定義未來,都離不開新技術和新產品的支撐。除了第三代新能源微網箱變,特銳德還推出了世界首創雙向防水充電模塊、智能柔性充電弓以及無線智能充電等新技術產品,而這一切都源于特銳德世界領先的創新研發實力。
"不是市場需要什么我們就開發什么,而是我們創新什么市場就需要什么。"特銳德2014年發布首個顛覆傳統的"汽車群充電系統";2015年發布"CMS主動柔性智能充電"系統;2016年發布"充電網、車聯網、能源網"三網融合大數據云平臺。一次次的技術突破源于特銳德背后強大的創新陣容,此次發布會首次集中亮相的特銳德10大研發中心團隊,圍繞智能箱變、電力電子、大數據、云平臺、智能充電、新能源微網、儲能技術、智能調控、無線充電和德國電氣技術領域構建了1000+專利技術和1000+研發技術人才的創新體系,成為特銳德創新的源動力。
特銳德一直以開放、共享的理念,與業界同仁尋求共同發展。繼2016年特銳德無償開放技術專利、開放生態平臺、共享產品體系之后,2017年特來電總裁郭永光又面向行業伙伴推出了全新的"充電模塊回購模式"。同時與滴滴出行、一汽、國恩科技、泰豪科技、傳化物流等合資伙伴進行了現場簽約,正式達成關聯產業共發展、同生態的發展戰略。
面對日益嚴峻的能源發展困境,中國想要在能源領域不落后,必須盡快尋求一條適合國情的,有利于社會、經濟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從長期的能源發展戰略角度來審視,不斷探尋能源產業與信息互聯網的深度融合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在此背景下,特銳德推出的"汽車充電網"與"新能源微網"雙向融合系統或許將是一次劃時代的革新。(來源:中國電池網)
3、到2040年,全球還需要新建約5.26億個充電單元
據外媒報道,為彌補和完善電動汽車的配套生態系統,到2040年,全球還需要新建約5.26億個充電單元。摩根士丹利分析師以目前電動汽車市場主要廠商之一的特斯拉為例,稱特斯拉電動車的市場保有量到2023年初將達到2017年底的10倍,但基礎設施不足將成為特斯拉“起飛”的最大瓶頸。
隨著法國和英國近日宣布將于2040年全面禁售汽油和柴油車,加之中國政府也開始著手制定禁售傳統燃油汽車時間表,電動汽車的市場潛力正在被進一步激發。不過,摩根士丹利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普及電動汽車的最大阻礙是充電樁等配套基礎設施的不足,其缺口可能高達2.7萬億美元。
彭博社稱,包括中國、德國、挪威等國在內的多國政府正在通過逐步淘汰汽油車和柴油車來減少環境污染,而這樣的政策大大推動了汽車行業的轉型。
為支持總量達5億的電動車產量,摩根士丹利估算,投資將需要各地區和部門之間的私人和公共資金進行組合,在沒有建成必要的基礎設施的情況下,任何具有積極目標的汽車公司或政府都可能面臨風險。摩根士丹利預計,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中國到2040年在電動汽車基礎設施上的投資額將占到全球總投入的1/3左右。(來源:新能源汽車網)
4、紐約為氫燃料電池基礎設施補貼100萬美元
據外國媒體報道,2017年9月14日,紐約州長Andrew M. Cuomo宣布,紐約州將成立220萬美元的環境保護承諾基金,為零排放車輛和基礎設施,包括氫燃料電池汽車和加氫站提供支持。這些資金將用于城市購買或租賃電動(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或純電池汽車)以及燃料電池汽車,并提供資金用于充電樁或者加氫站等基礎設施建設。
這個補貼計劃將由DEC通過紐約州撥款網關管理。DEC將于2018年12月12日至5月31日,9月12日至5月31日期間接受補貼申請。
其中:
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共補貼20萬美元。所有在2016年4月1日當天或之后購買,或者已經使用或者租賃超過36個月的清潔車輛均可享受此補貼服務。純電動模式下可行駛10-50英里的車輛可獲得2,500美元的補貼;純電動模式行駛范圍超過50英里的車輛可獲得5000美元的補貼。
純電動車輛分得100萬美元的補貼。安裝2級網絡充電器或提供直流快速充電服務的充電樁將獲得該項補貼。每個2級網絡充電器補貼8000美元,提供直流快速充電服務的充電樁補貼32000美元,每個充電服務站的補貼上限為25萬美元。
氫燃料電池基礎設施總計補貼100萬美元。由市政府在合同期間發生的加氫站建設或者政府參與的加氫站符合補貼要求,每個加氫站政府補貼20%的費用,補貼上限為25萬美元。
在第一輪ZEV補貼中,紐約州各市共購買了79輛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安裝了194個新的公共充電樁。(來源:新能源汽車網)
近日,潮州發改委發布“關于我市電動汽車充電服務費收費標準的通知”,通知明確2020年前,潮州市電動汽車充電服務收費實行政府指導價管理。電動汽車充電服務費(不含電費,電費另按國家規定的電價政策收取)按充電量收取,收費標準為每千瓦時1元。
近日,《清遠市推廣新能源公共汽車應用考核評分方案》明確,對清遠轄區內各縣(市、區)為單位的2016-2019年每個自然年度新能源公交車推廣應用情況進行評分。
方案指出,達到60分以上的視為當年新能源公交車推廣應用目標完成,在市完成省考核目標時,該轄區可享受規定的補貼,在市未完成省考核目標時,根據完成目標實際應獲得的補助資金差額,等額扣減未完成地區下一年度成品油價格漲價補助資金,等額扣減比例不超過80%。年度扣減資金優先補助完成60分以上目標地區當年度新增及更新的新能源車輛。
近日,江門“關于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充電服務收費標準的批復”明確,電動汽車充電服務費按充電電度收取,試行標準為: 7座及以下電動乘用車充電服務費為1.00元/每千瓦時(不含電費);電動公交車、出租車充電服務費為0.70元/每千瓦時(不含電費)。
電動汽車資源網了解到,近日,福建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印發《關于加快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實施方案》的通知。根據實施方案,福建省以滿足電動汽車充電需要為目標,按照適度超前的原則,根據電動汽車分年度推廣應用計劃和實際數量,提出充電基礎設施分年度建設目標。其中,2017年目標為:新建公共領域充電樁3000個以上;城際快充網絡基本覆蓋全省;適應電動公交車數量穩步上升需求,進一步完善公交充電網絡;加快推進城市中心區、5A級景區充電基礎設施建設。2018年目標為建設1.7萬個公共及專用充電設施、2萬個私人充電樁。2019年目標為建設3.5萬個公共及專用充電設施、2.5萬個私人充電樁。2020年目標為建設7.2萬個公共及專用充電設施、9.6萬個私人充電樁,環衛、物流及公安巡邏等的電動汽車充電網絡較為完備。
10月12日,電動汽車資源網了解到,國家電網公司組織專家對《電動汽車充電設備供應商資質能力核實標準》進行了修訂,將在隨后的電動汽車充電設備供應商資質能力核實工作中應用。該標準的內容包括一般規定、資質信息、設計研發能力、試驗檢測能力、原材料組部件管理、售后服務方面。
如,該標準要求供應商的產品業績為,直流充電機業績須為功率30kW及以上,且在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間直流充電機供貨至少100套;交流充電樁為在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間供貨至少100套。
據了解,供應商應滿足本標準的要求,還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
繼成都車展、北京和上海區域上市后,10月14日,有著電動小獵豹之稱的艾瑞澤5e在深圳大梅沙京基喜來登度假酒店舉行深圳上市發布會,本次上市新車結合不同配置推出的智尚版、智享版、智酷版3個不同版本,官方指導價分別為21.28萬元、22.28萬元、23.28萬元,補貼后售價為13.98萬元、14.98萬元、15.98萬元。
11、亞馬遜新專利:使用無人機給電動車充電
亞馬遜計劃使用無人機來消除電動汽車的主要障礙:充電。
據外媒報道,據最新專利文件顯示,亞馬遜計劃使用無人機來消除電動汽車的主要障礙:充電。亞馬遜的專利顯示,即使電動汽車正在行駛,無人機也可以鎖定汽車,按照電動汽車的要求進行充電。正是這一個理念,使得所有特斯拉電動車駕駛者在堵車時能享受到更佳會員體驗。
這一概念非常簡單:
車輛和遠程傳感器等裝置在運行中都會消耗能量。而此處所描述的是系統、裝置和方法,用于將能量從無人機傳送到如小汽車的車輛中去。無人機可以在會合地點鎖定車輛,并在車輛移動時與車輛連接。一旦無人機與車輛連接,那么無人機就能將能量轉移到車輛。
但就專利背景部分而言,這一基本問題就變得復雜:“消耗板載能量可能使設備無法使用。而且就此例而言,車輛可能沒有足夠的能量到達充電站,就會與車輛失去連接。電量耗盡可能會帶來不利的用戶體驗。”而這種“不利的用戶體驗”,如在堵車時電量耗盡,通常是使用電動汽車的一大障礙。而用無人機來充電會使大規模基礎設施變革問題(沿著道路建設充電站)變得更簡單且變革規模更小。
專利文件指出,該項技術可以與許多不同的替代燃料一起使用,而不僅僅只使用電池電源:
無人機中配備了能量源,可為無人機在執行傳輸時提供能量。這些能量源通過一個或多個電動的、化學的或機械的裝置來存儲能量。其中一個范例指出,能量源可以是一個或多個電池,向車輛供應電能。電池可一次性使用,也可充電。在無人機使用期間,也由電池供應能量。另一個范例指出,能量源可以是燃料電池、內燃機、外燃機或其他用于產生能量的裝置。
與亞馬遜之前所提交的一些專利(用作浮動倉庫的空中巨型飛艇和城市頂端像無人機充電站的“鳥巢”)相比,該理念似乎更具潛力,更能為消費者提供重要價值,而且在將來某一天可以真正實現。(來源:環球時報)
12、斯坦福大學造出超廉價電池,比鋰離子電池成本低80%
10月14日報道,據外媒報道,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超廉價電池,可以替代鋰離子電池,以便更好地幫助我們迎接可再生能源未來。
這個研究團隊能夠制造出一種以鈉為基礎的電池,這種電池能儲存與鋰電池相同的電量,但其成本卻不到后者的80%。其他研究人員過去也曾研制出以鈉為基礎的電池,但是斯坦福的新方法更具成本效益。化學工程師Zhenan Bao說:“在性能上,沒有任何東西能超越鋰,但鋰是如此的稀有和昂貴,因此我們需要基于鈉等豐富的元素開發出高性能的低成本電池。”
在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的電池中,鈉與一種名為肌醇(myo-inositol)的化合物結合起來,這是一種在嬰兒配方食品中常見的有機化合物。而且,正如鈉比鋰更豐富一樣,肌醇可以很容易地從米糠中提取,也可以在加工玉米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中發現。這意味著,材料收集同樣具有成本效益。
在清潔能源革命中,可用的電池儲存是個關鍵因素。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來源通常依賴于不可預測的環境因素,而電池允許在峰值期間產生的多余能量存儲起來,并在條件不佳時使用。更便宜的鈉電池可能使某些地區更容易利用可再生能源,因為在這些地方,鋰離子電池的高額成本是一個巨大的財政障礙。
但是要想成為大規模應用的消費產品,斯坦福大學開發的電池還需要繼續改進。這個團隊的分析集中在成本性能比較上,但它沒有考慮體積能量密度,也沒有考慮鈉離子電池需要多大的容量才能儲存與鋰離子電池相同的電量。
然而,盡管還有許多工作要做,但研究團隊仍然相信,他們的設計可以得到改進。(來源:騰訊科技)